《周易本义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。
所谓慎独伦理或顺服伦理是指在帝皇专制政治的干预下,儒学的外王面向无法开出去,不得已只好返回来强化内圣,因此而落得个以追求慎独和顺化为旨的内倾、自闭倾向。内外并举因而变为内倾、自闭,外王的事功事业开不出,几经反复反而演变为儒学的心性境界超越理论。
知识考古学[M].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1998.212. [[2]] 康德。后者则是以形上学本身为主(包含本体论和宇宙论),而从‘道德的进路入,以由‘道德性当身所见的本源(心性)渗透至宇宙之本源,此就是由道德而进至形上学了,但却是由‘道德的进路入,故曰‘道德的形上学。但是,由于心体超越了道德理性,道德理性对其失去了控制和调节能力,因此心体不仅可以导致与佛、道的沟通,而且亦可能为瓦解道德规范进而为情识而肆提供理论支持。具体讲来,程朱理学的核心论题是性即理,其核心概念是理;而陆王心学的核心论题是心即理,其核心概念则是心。相应地,其主要概念为理、气、心、性、体、用、工夫等,其中,理和心是其核心概念。
但是,春秋战国以至后来的秦汉时期,战争纷起,民不聊生,寻求天道和顺从天道已变成死路一条,因此改造和提升道德人心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。之后,笛卡尔借助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,搁置了经院哲学探讨上帝本质的核心论题,开创了以知识来源为核心论题的哲学学说。我们来看一个图示: 这里的现象具有双重意义:对于本质、本体、实体S1(substance)来说,它是现象A(appearance),这就是传统本体论的本质-现象架构。
[24] 这就是说,阴阳作为形而上者,乃是有体的,即是本体。一、见(xiàn)1:形下实体的本质的显现 《易传》的见象(现象)观念,其表达方式为见X,这个X是一个存在者,首先是一个形而下的存在者。[29]《周易·系辞下传》。恰恰在这种领悟中,物、存在者的生成才是可能的,这就是《中庸》讲的不诚无物,而诚能够成己、成物。
人、神、半人半神的英雄,他们不分彼此、融洽和谐地共同生活着。这其实就是今天俗话所说的洗手,而非马融所说的进爵灌地。
[14]《周易·系辞上传》。但他对颙若的解释是不够确切的:颙是严正之貌。我们发现,前存在者性的、非存在者化的见,其实在观的观念之中。根据音韵学,汉语的见(音标/kian/)与观(音标/kuan/)是同源词。
从臼(案:象双手之形)水临皿。后来才进入有礼、有别的小康之世,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,……礼义以为纪,以正君臣,以笃父子,以睦兄弟,以和夫妇,以设制度,……未有不谨于礼者也。两者的区别在于:见一定是看到了。[30] 参见雅斯贝斯:《历史的起源和目标》,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,第1-18页。
所谓既灌而往者就是既盥而往者。[47] 朱熹:《易本义·观》。
《易·革》也有一句爻辞,意思与此类似:大人虎变,未占有孚。[52] 许慎:《说文解字·水部》:灌,水出庐江雩娄北入淮水。
行发乎迩,见(现)乎远。[57] 许慎:《说文解字·页部》。这种隔绝表现为别:天地有别,人神有别,男女有别,夫妇有别,父子有别,君臣有别,上下有别,等等。《周易》古经的时代,将人分为几等:小人、君子、大人。[47] 马融解为降神,是已经开始祭。这显然属于本体论层级的问题。
《周易本义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。[42] 此所谓观,指宗庙祭祀活动中的观礼。
但这些都是前现象学的现象观念。但是,这种德性本质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除非现出来,亦即见象(现象)。
日中见斗、日中见沬(《丰卦》)。回到《易·观》之观的实质问题上来:王弼所说的观盥而不观薦是说所观的不是薦,而是盥,即是说,所观的是情感。
但两者都是前现象学的(pre-phenomenological)现象观念,这是与西方哲学史上的情况一致的。我们从盥字的字形来看,应以朱熹所说为是。[40]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,《周易》——不论《易经》还是《易传》,其见象(现象)观念都已经存在者化,即是前现象学的现象观念。及神降薦牲,其礼简略,不足观也。
[①] 参见黄玉顺:《爱与思——生活儒学的观念》,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,第一讲,一、等同与对应:定名与虚位,第4-8页。[③] 显然,《广韵》是将现视为见(xiàn)的俗体字。
[60] 孔子的意思:礼品,与其奢,不如俭。[⑩] 这里的圣人之情,即是圣人之意,体现了圣人的德性本质。
至此而失礼之中,有失礼焉,故发此叹也。[①] 汉语现象出自《周易·系辞上传》:见乃谓之象、天垂象,见吉凶。
(二)见象是客体向主体的显现 形下实体本质的现象,是在向谁显现?就传统的、前现象学的现象观念而论,所谓现象,其实是客体向主体的显现。颙若就是大大地、极为、非常等等,形容孚亦即信的程度。鳦遗卵,简狄吞之而生契。《周易》对应于现象学现象观念的,并不是见象的观念,而是观无之观的观念,实质是本真的生活情感的显现。
因此,本文讨论的《周易》见象,即中国哲学中的现象观念。可见见象(现象)的意义其实同时适用于形下的实体和形上的本体,只不过此时的形上本体已成为主体的认识对象,即已经被形下化。
[53]《论语注疏·八佾》。天垂象,见(现)吉凶,圣人象之。
……兑见(现),而巽伏也。[⑨]《周易·系辞上传》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